外媒:台灣能否成為亞洲加密貨幣避風港?「八字還沒一撇」

根據 Coindesk 的報導,加上該媒體的「想像」,他們以〈台灣能否成為亞洲的避風港?還沒有〉為題分析當中國打擊加密領域後,是否會讓台成為加密替代實體,並加速台灣的加密領域發展。

說想像,是因為其邏輯把台灣加密領域與中國畫上關聯並連動,並且從其新聞歸類方式,將台灣放在「中國」目錄下,多少可以明白邏輯。

根據報導內容指出,隨著中國打擊越來越嚴厲,人們可能想知道台灣是否會成為加密企業的避風港。然而「事實證明,不完全是。」報導這樣下結論。

台灣法規不明,人才卻大量湧入

為什麼?報導指出,每當台灣加密律師 Will Tseng 的客戶要求他建議開設加密公司的最佳地點時,他都會推薦新加坡,「因為新加坡的法規更明確。」

7 月 1 日,台灣針對加密貨幣平台及交易等的「新反法」上路,台灣金融科技律師事務所 Enlighten Law Group 的創辦人蔡昆洲表示,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 FSC )選擇了八家加密貨幣進行第一階段反洗錢法的實施對象,八個中有三家已停止運營,這三家交易所是數寶、Joyso 和 Starbit。蔡昆洲認為,這是由於這些交易所的交易量較小,利潤不足維持營運。法規遵循的成本對他們來說太高,又或者沒有足夠時間建立反洗合規機制。

有「加密立委」之稱的前立委許毓仁表示,他的政見曾要把加密貨幣服務商納入需要遵守洗錢法名單,但整個加密行產業認為法規太嚴格。儘管如此,在過去的一年裡,各種去中心化金融()和公司已經湧入台灣。許毓仁說,加密公司在台灣建立他們的工程、銷售和營銷團隊,並聘僱在地工程師。

「我們已經成功吸引了大量區塊鏈和加密人才。但現在我認為問題仍然存在,我們能夠留得住他們嗎?或者他們會搬到像新加坡這樣的其他地方,以獲得更好的法規透明度或更友好的環境?」許毓仁說。

他指出,在疫情流行期間,約有 2,000 個特​​殊的金卡就業簽證被發放給外籍科技企業家和開發商移居台灣。目前不清楚有多少是專門授予加密開發商或企業,但他說,「台灣大約有 500 到 1,000 名區塊鏈和加密相關人員來自台灣以外。他們中的很多人來自矽谷。」

報導指出,與新加坡相較,台灣加密業務缺乏明確性,且台灣投資者對於加密貨幣相對較陌生也不看好,因此 「 團隊不斷湧入台灣,有點令人驚訝。」

台灣人普遍保守,認為加密是賭博

事實上,在 2017 年中國金融禁止首次代幣發行 ( ) 並下令中國大陸的加密貨幣交易所停止運營後,台灣一度炒作計畫成為加密貨幣中心,但無疾而終,至今,台灣沒有太多進展。

根據蔡昆洲分析,中國的加密貨幣公司之所以搬到台灣,是因為靠近大陸,而且語言相同,但當 2018 年至 2019 年襲來時,台灣投資者和公司遭受了巨大損失,很多很多區塊鏈公司退出台灣市場。

Will Tseng 認為,普通台灣投資者都厭惡,對加密並不那麼熟悉,「即使他們買,他們也賣得很快,因為他們認為很大。」

CREAM 共同創辦人 Leo Cheng 同意台灣人相對保守的看法。在台灣,有很多錢被鎖定在儲蓄中,根據統計,2020年台灣總儲蓄率為 39.3%。 Leo Cheng 說,台灣人傾向認為加密資產是賭博工具,有些人在 2018 年低迷時在損失了很多錢。

怕風險的政府 vs 民間的力量

Will Tseng 表示,質疑新反洗錢法的一個原因是台灣證券交易法下現有的證券型代幣發行 ( STO ) 規則不合理,STO 法規限制非常嚴格,且自該法規於 2019 年生效以來,僅成立一個 STO 案例。

「規定中只有專業投資者才能參與認購,每筆投資的限額不能超過 30 萬新台幣。條例並規定,如果通過 STO 募集的資金超過 3,000萬新台幣,發行人必須按照《金融科技發展與創新實驗條例》申請監管沙盒實驗。」Will Tseng說,「我認為政府在這些規定上犯了一個錯誤。台灣政府非常害怕為風險資產制定政策,因此,他們只是想切斷風險。」

儘管台灣監管緩慢而保守,但 Leo Cheng 很高興看到不斷有新的開發商和項目將台灣作為自己的家。

許毓仁仍看好台灣作為加密中心的未來,「隨著越來越多的加密貨幣和其他金融科技公司的出現,台灣政府真的需要考慮如何讓這個行業對技術更加友好。換句話說,你應該允許科技公司啟用金融服務,而不是限制它們。」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視界新聞網)

本文轉自網路,如有侵權請來信告知,本網站不代表任何投資建議,僅提供資訊,若用戶有任何投資相關行為皆與本站無關

本網站所載的任何資訊均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有賺有賠,投資人應獨立判斷,審慎投資,自負風險

Related Posts